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一品寒士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三十四章 教育先行

第六百三十四章 教育先行

    战事停了,沈麟依然忙碌。

    边境的堡垒和驻军营地,需要大肆修建。

    铁城往北,最后一次城墙扩建,也开始了。

    一直修到黄龙江边,以后都找不到北扩的地方了。

    这两件事,他只是在规划上花心思。

    具体执行,交给军方和营造司即可。

    可要在各地开办新学,工程量可不小。

    以往,只有县学和府学,入读的都是童生和秀才。

    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没有功名也能挤进去,毕竟是少数。

    所以,各地的县学顶多百把人。

    府学也就二三百人,占地小,规模不大。

    沈麟要开办的新学,光是镇一级的五年制小学,就有上百所。

    每个镇下辖的人口,少的一万多,多的三四万。

    七起到十二岁孩子,就算不强制入学。

    每所小学都得按照上千人的规模来修。

    这个时代,真能读完五年书的,那都算很有学问的人了。

    因此,府县一级的中学,一共十所。

    每所按照五百人的规模来。

    中学可以在原有的府学,县学的基础上扩建。

    镇一级的小学,就只能新建了。

    还有,各里距离镇子远的都有十几里,小孩子上学很麻烦。

    原有的族学也不能放弃。

    只不过,铁城会把新的教材分发下去,死读书可不成。

    这些族学统一改成三年制半小学。

    三年后,孩子大了,就可以去镇里寄宿,继续就读。

    为了加强基层管理,原来的各里乡兵统一由铁锋军派人接收。

    如今可不需要那么多乡兵了。

    每个村十人,一个里保留五十人,农闲训练即可。

    派下去的肯定是铁锋军伤残老兵,靠得住。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一正一副,两府十县就得要上千老兵。

    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各里的半小学也得由他们管理。

    传统文化课当然由原来的老夫子负责。

    但体育和思想教育,算学之内的,还得老兵们来。

    镇和县、府一级的小学、中学,体育课一样启用伤残老兵。

    一个学校得派好几个。

    至于教师,肯定由田文青的文教司派。

    经过两年的发展。

    铁城的学生不但人多,教师队伍也逐渐成熟了。

    南城的学校也分为四部分。

    铁城太大,孩子们上学麻烦。

    有家在本城的,就没必要寄宿了。

    因此,中城,北城,再建的新北城也开了三个分校。

    各府县原有的族学、县学老师,已经到了铁城。

    他们接受两个月的紧急培训,以后还得边自学边教书育人。

    铁城能派下去的老师毕竟有限,每个小学,中学,还不到十个人。

    以后,主要还得靠那些本地的先生才行。

    沈麟这几天就在忙这事儿。

    不重视都不行。

    可以预见地是,两府十县,包括铁城在内。

    八月初开学,走进学堂的孩子将超过三十万。

    不需要强制入学。

    主要是免费教学的待遇实在太优厚。

    笔墨纸砚免费,各级学校还得包孩子三顿吃食,中午必须有肉。

    学校建设和维护,老师的饷银、娃娃吃食,校服,都让沈麟包了。

    标准跟铁城学校看齐的话。

    每年花费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钱,将超过三两银子。

    也就是说,沈麟要为自家地盘上的义务教育下血本。

    一年的花销不下一百万两银子。

    当然,沈麟和地方五五开,没道理全都让他自掏腰包。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

    不管是安定府,还是新入手的唐州府,老百姓都沸腾了。

    这等于是沈麟大都督出钱帮他们养孩子呢。

    而且,一养就是五年,男女不论。

    这种好事上哪里找去?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这种年代,谁家能保证一天三顿,还能顿顿吃饱?

    中午还给一顿肉,鱼肉也是肉。

    地主老财家,也舍不得如此浪费吧?

    根据情报司统计上来的数据。

    几乎没有哪个百姓,不为这条善政而欢呼的。

    就算百姓知道,自家孩子进入学校,上的体育课跟练兵没啥区别,无非不过强度高低而已。

    但那又如何?

    大都督花上五年的心血,把孩子们养得白白胖胖的。

    卖给大都督也值了。

    田文青就问过沈麟。

    “三十多万在校学子,年年如故。”

    “岂不是每年都能毕业五六万小学生?”

    “进入中学和铁城技校的,顶多万把人吧?”

    “你要招那么多兵?”

    沈麟哈哈大笑。

    “老夫子,你想哪儿去了?”

    “就算孩子们挤破头想当兵,我也不能照单全收。”

    “遴选三万人足矣。”

    按照铁锋军的规定,再过三年,第一批老兵就要退役一部分了。

    如今的局势,不可能招三万人,就退役三万人。

    至少,三年之内,军队是有增无减的。

    也就是说,铁锋军的常备兵力必须保证三十万以上。

    最好的比例是。

    水军五到六万。

    陆军三十万。

    现有四个军少了点。

    总得扩充一支第五军,作为中军使用吧?

    另外,每个军五万人只是暂时的。

    连军长都兼任师长了,以后肯定要摆脱这种缺人的局面。

    每个军,还得把直属部队扩充到一万二千人的规模。

    更方便指挥。

    因此,沈麟计划的一个标准军是六万人。

    总数三十六万,还是具甲精兵,规模想当庞大了。

    短时间里,肯定达不到这个目标。

    任重而道远啊!

    距离各级学校开学还有一个半月。

    铁城的学校倒是照常上课,寒暑假总共只有两个月。

    七月初才放假呢!

    沈麟整天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视察学校的建设情况。

    当地的官府也极度配合。

    不管在那个时代,办学即是善举,也是政绩。

    没看到历史上那些名臣,每到一地,首先干的都是修桥铺路建水利,办学助学育人才么?

    哪怕贪官,也得做好面子工程不是?

    沈麟暂时没工夫肃清官场。

    就这么几个县,安定府的几位主官都不错,至少敢战。

    唐州府的六个县,所有的官吏先投贼,后降辽。

    当初铁锋军也只是驱逐为主,战马、财物尽量截留。

    至于人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赶走了事。

    按照沈麟的说法,没骨头的东西,到哪里都会祸害人。

    留着给辽人添乱去吧!鹿鸣野的一品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