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大唐种田指南在线阅读 - 大唐种田指南 第8节

大唐种田指南 第8节

    但是吧,他在的高老庄真的很和平啊,没有妖怪来,那这眼睛不就没用吗?

    再说修行,他其实也挺想修仙的,可这不是没法本吗?那这双眼睛有什么用?

    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哎,只能希望未来有机会学习仙法了。

    想到这,他又打开商城,表情当时就一僵。没办法,高长松刚才的猜想应验了,当他买完新手大礼包后,货架上的商品直接换了一批,而且价格都多加了个零,根本不是贫穷的他能承受的。

    你能想象吗,连竹蜻蜓都要两千五百点!

    高长松:我还是研究下天工开物吧。

    ……

    端午一行为高长松打开了新的销路,并非豆花,而是豆花的配套酱料豆瓣酱。

    酱本是唐代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甭说是民间,军队出行多半吃蒸饼配大酱,他们甚至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酱种类,譬如甜酱、十日酱等等,还有从酱中提取出的酱清,跟现代酱油有异曲同工之妙。

    酱因其善于保存,口味重的特性而在唐代餐饮中占一席之地。

    那日端午,高长松的客人中不乏走南闯北的商人,唐朝的大商人舌头可是很利的,豆花只让他们觉得眼前一亮,想这构思颇为精巧,大酱才是真正让他们心动之物。相较甜酱,鲜香辣的豆瓣酱更适合北人的口味,而唐代的经济中心还在北方,至于将士也是北人居多,哪怕是在民间售卖此物,都能赚上一笔。

    这等机会是不能放过的,于是高长松回庄上没两日便有穿着整齐、面上一团和气的中年人前来拜访,此人说自己是长安人士,姓孙,因在家中行一,称孙大即可,他做得是丝路生意,倒不是说走全了丝绸之路,只是在前几个国家搜罗些在唐有销路的小零小碎,去长安贩卖罢了,他称自己在长安城的西市开了家小小的杂货铺。

    这番介绍后便说出了自己的来意,无非是想要在高长松这里买酱,至于数量,那是多多益善。

    高长松虽想过自己这酱说不定能卖,却没想到如此顺利,可他毕竟是胸怀“宏大”理想的人,不至于被吓住,便跟孙大说:“此豆瓣酱需两旬才能做出,您可否等上一等。”

    孙大也是好脾气:“不妨事,我本就要在此地休整,待两旬后来你这提货。”

    *

    两旬是二十天,其实做豆瓣酱连发酵只需要十五天左右,但高长松要留出几天定制装酱的大缸子。此外他现在略感力不从心,家庭作坊如果规模小还是不错的,可一旦要大批量生产,就要往外招人了。

    人选上他稍微有些想法。

    大菜缸不用在外定,高老庄内有会陶瓦手艺的人,他家有从几代前传下的窑,不是什么能制作唐三彩的大窑,也就是做些锅碗瓢盆供附近几个村的邻里,面上没有斑驳就不错了,别说什么技艺。

    在唐初,大部分乡民用的都是此类陶器。

    酱菜坛子不算太值钱,人家粗略一算道:“给了十五钱就成。”

    这里的钱还算单位肯定是开元通宝,说白了就是五斗米的价格。

    人家既然做了,不免问高长松:“你是要做酱卖?”

    高长松自然寒暄说要卖到唐国去。

    这话可让人吃惊,要知道对乌斯藏的人来说唐国是天朝上国,他们的达官贵人就喜欢用唐的进口商品。此时大唐的工艺还带有隋代遗风,各个看上去都靡丽非常,价格卖得也高。

    于是乎对高老庄的村民来说,能有唐国的商贩在他们这采买酱,是件与有荣焉的事。

    ……

    家中还有先前自用的菜坛子,高长松便先做起来,他也顺便把往外卖的豆腐也做了,这一试竟发现有些不一样的。

    这不一样是慧眼带来的。

    如果有道行高深的修士在此,准会发现高长松盯着菜坛子的双眼凝聚着一层淡淡的金光,后者也觉得自己的视觉变得有些怪。

    简单说来,这有修道之人的世界是有灵气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那当你去搅和搅和酱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仅仅是酱,连周围的灵气都被卷动了。那有的时候灵气被压死在菜坛子底下,有的时候力度不对就会向外飘溢。

    高长松:这就是中华小当家的眼睛吗!

    当他做出一坛品质良好的豆酱时,连菜坛子都仿佛镀上一层金光,不用看便知,他得到了完美品质的菜品。

    高长松目瞪口呆,慧眼的这一层应用是他没想到的。

    若有个懂行的在这肯定会点评:“心静方能开慧眼,世间种种道理得分辨。”

    可能是他做豆腐做大酱的时候心无旁骛,反倒是调动起自己的慧眼了。

    这玄而又玄的境界只维持很短一阵时间,等高长松想着再做出金色品质的豆瓣酱时,却怎么也不亮金光了,之后他又试了几次,发现一定要虔诚,一定要心无杂念,这样才能复刻。

    高长松若有所思:稍微有些知道这双眼睛的作用了。

    ……

    等赶着奚车去拉菜坛子时,先前从他这拿货跑商的李三也一块来了,对方站在高长松家门口时还带着一脸梦游似的,难以置信的表情。

    原因很简单,高长松之前问他:“李三郎若无事,要不要来我家做长工?”他说的长工可不是跑腿种田的长工而是技术工。

    高长松道:“我家的情景你也不是不知道,若只有我一个人,想要撑起门楣也太艰难了些,做豆腐豆酱无一不需要人,我寻思着若从别的庄上找人,绝不如看着一起玩大的,你若愿意同我签个契,在我家做活几年,我便将这俩看家的本领都交给你,到时你也能自己开个铺子,卖卖酱跟豆腐。”

    对李三郎来说,这可是天降大馅饼,在这个讲究知识产权的时代,别说是干几年的工了,哪怕是他卖身到高长松家都是正常的啊,看铁匠铺收学徒,那收的是学徒吗?是上门女婿!

    对他们这种小农之家来说,你学了人家的技术,就要进人家的门,这才对。因此高长松的提议对他来说简直是活菩萨。

    李三郎这无依无靠的,本像是无根的浮萍,都不知自己未来该如何过,高长松这么一提议,就好像给他系上一根线,让他成为了风筝,线的一头就在高老庄上,无论如何他都有家了,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

    于是当即就要跪,大拜高长松,后者连忙托住他的臂膀,跟他说“使不得使不得”。

    即便如此,李三郎也改了称呼,称他为“阿郎”。

    唐代可没有老爷的称呼,一般下仆对主人称呼“阿郎”,对少主人称“郎君”,跟邻里间彼此的称呼差不多,改成“阿郎”已经证明了他对高长松的重视。

    日子还在一天天过,李三跟高长松学着手艺,至于跑商的工作交给了别人,现在高长松做豆腐的名气一日高过一日,他的价相较镇上的豆腐坊又贱,于是就连镇上的卖货郎都愿意多跑跑,来他这里拿货了,高长松每天都忙得像只陀螺。

    某日于家的一个小子过来,高长松看着他难免想到了于家村那的白大仙,便随口问道:“白大仙最近可好?”

    哪里知道人家面上犯难道:“白大仙已经几日不食香火了。”

    “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第12章

    于家小子虽说白大仙不知所踪,高长松却没太放在心上,他想端午没过多久,空气中都浸着浓浓的雄黄酒味,此时若让胆小的白大仙溜达着吃供奉,未免太强妖所难,于是他只劝导两句道:“许是今年用多了雄黄酒,白仙不欲出来,过段时间便好了。”随后又出入东厢房一趟,出来时手上拿着几柱好香道,“劳驾替我在白仙庙堂前点了,我也供几根香火。”

    对方只以为是高长松专门在庙里买的线香,一口答应了。

    殊不知此香还颇有些来头,事情是这样的,高长松兑换完礼包后只剩下56点,56点大件是肯定买不了的,零零总总的小样却可以买,他特别将自己买得起的东西看了一遍,有“精巧的头绳”“一比一兑换开元通宝”等等。

    不知怎的他忽然看见了限时打折中的线香,此物在货架上的名字叫“仙香”。

    线香别称还是很多的,有人叫仙香,有人将其称为长寿香。

    介绍让高长松有些在意,写作:将其供奉给你心仪的小妖/鬼/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他当时就想起了有粉色jiojio的巨大萌物刺猬,一时鬼迷心窍,等高长松意识到时候,一把香已经在他手中了。

    高长松:有些心疼但因为是限时打折商品也没有太心痛。

    拿到后他也没将白仙当作第一个吃螃蟹的,反倒是先供了祖宗神,即自己的父母先祖,又供了土地公,结果并没发生什么,土地公甚至没有从庙里跑出来感谢他一番。

    这还能怎么办呢,他都试不出此香的好坏,只觉得自己过于冲动,就不应该买这玩意。再加之他没什么时间往外跑,便将香压在抽屉深处,只等有机会给白仙点了。

    结果一直没找到机会往外跑,也就不了了之,此回于家小子来,他早已丧失了一开始想要将好香供给白大仙的动力,想来自己又走不出去,干脆让人代劳了。

    ……

    送走于家的小子后,他又开始研究天工开物,本来,天工开物就是17世纪科技的集大成者,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产品,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一应俱全。

    高长松翻翻,甚至看见了风箱制造技术,以及比较成熟的高炉炼铁技术。

    本来《天工开物》就是本有插图的介绍书,经过了系统加成,这些插图直接演化成动图了,而且涉及比较困难的,比如高炉如何制造,还有详细的拆分图,高长松估摸着,如果他能将天工开物的内容传播出哪怕1/10,他都能成为唐代最富有盛名的发明家了。

    罪过罪过,怎能将古人智慧的结晶收归己用呢?

    然而,炼铁之类的技术他暂时并不想拿出来,要知道,他现在国籍还属于乌斯藏呢,可骨子里他还是个汉人,是想为唐国效力的,假设说他在乌斯藏拿出了炼铁技术,人家能够批量炼出精良武器,国王若动坏心思,要向唐发动战争怎么办?历史上吐蕃跟唐交好后,也不是没干过这种事啊,比如说当年安史之乱,他们就一举拿下不少唐的国土。

    因此他看了大半天,发现目前能够付诸实际的,一个就是食品加工,也就是他现在在做的,另一个就是给布染色了。

    别以为在现代染料业平平无奇,在这个绢布作流通钱币的年代,染业可是非常来钱的,而且他操作起来又不像农业大改制、改进织布机、大炼钢铁那样显眼。

    当然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染布的话就需要开染坊,这开在高老庄是不太可能的,他肯定要正经租店。

    上回高长松打听了一下,租价规则与现代大同小异,店铺大小、地段都会影响价格,此外还有租的年限等等。

    平均一下,假设说你在长安租店铺,西市正经店铺价格大概在一个月四百钱左右,若是买的话,一亩地大的店铺大概是三万钱。那么由于他们是在隔壁国家,商业不够发达,店铺租金一个月大概在一百五至两百钱。

    这对高长松来说肯定是不难的,真正让他犯难的是人与设备问题。

    想到这,高长松面带凝重之色,什么煮布、调浆,他都需要人手,而且还是熟练工,现在的话,那些掌握了染布技艺的匠人一般都是有主家的,很少见到没有主家独自存活的匠人,你说现在让他培养出熟练工,那不现实,只能想方设法找能人,甚至截胡他人家的。

    高长松长叹一口气,他现在甚至没根基可言,若对上本地经营已久的富户,肯定是不行的,还得从长计议。

    想到这他又要宽面条泪了,人家穿越都是投身大族,起码也是当地的小豪门,能够借势,怎么到他这里就变成人人可欺的普通农民了?

    他又不是陈涉吴广,好歹给他个拉拢人、团结人的时间吧。

    ……

    端午节后发酵了两日,高长松还拿下了镇上某酒楼的订单,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是在另一家那订豆腐,这物在附近村庄呈垄断之势,因此便产生了胡乱定价等市场不规范情况,那现在高长松横空出世,不就有了竞争?

    于是先摸到高老庄买过豆腐,比较两家好坏,品鉴过后拍板说要订他们家的,恰巧高长松已将李三带成熟练工,供量铁定跟得上,于是便签订了一月的条约,若成了,之后再续。

    于是高长松用奚车将豆腐拉去,留下李三一个人在作坊里哼哧哼哧干着。

    他回来走的是小路,乌斯藏可不有钱,这些乡间小道的路都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赶起车来还是有些颠簸的,但因货都卸了,走起来速度还挺快,就听见空荡荡的箱子落在车板上,发出哐当的声响。

    高长松本不紧不慢地赶着车,忽然看见前方路上隐隐绰绰倒着个影子,说是倒着,是因为此人直接躺在路边。

    他看后大惊,赶忙下车扶起此人道:“你没事吧?”天还没彻底热起来不是中暑吧?

    这才看见倒在地上的人穿着道袍,高长松当即心头一紧,想此人不会是死了吧,便小心翼翼地探鼻息,好在此人的胸膛还略有些起伏,显然是没事的。

    他这才松了口气,连忙拍拍对方的脸道:“没事吧?你没事吧?还能听得见吗?”

    此道士生得还挺嫩,高长松看对方沾染尘土的脸颊,想他跟自己的年纪差不多,20岁顶天了。

    此人的嘴唇一直开开合合不断,高长松立马将耳朵凑上去,只听见他以微弱的声音道:“饿……好饿啊……”

    高长松:“……”

    他额头上垂下几道黑线,随即先给此人灌了半竹筒的水,随后又用水泡蒸饼往他的嘴巴里塞,此人恢复力颇强,没几口下去就直挺挺地立起来,抱着高长松给的蒸饼狼吞虎咽起来。

    后者不得不偶尔给他顺下气,在恰当的时候递上水道:“慢点吃、慢点吃。”

    此人饿得快恢复得也快,待把高长松的蒸饼吃饭后他站起来抹一把脸道:“贫道谢过郎君。”

    高长松自然客客气气询问:“道长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