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一品寒士在线阅读 - 第八百一十六章 渐变

第八百一十六章 渐变

    一晃就到了铁城历六年六月。

    西军接受整编都有三个月了。

    军中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更好的甲胄,更好的苗刀,逐步淘汰的复合弩,新增的火炮,汽车、吉普车。

    就连军装、饷银、伙食都有所提高。

    百姓的反应,反而是最迟钝的。

    他们只对自家田地里收成,家里的吃喝冷暖感兴趣。

    至于谁当皇帝,平头百姓几乎不关心。

    新皇登基,又不会对赋税减免半分,大伙儿关心有个卵用?

    即便文官系统反应慢一些,但也有利好消息影响道普通百姓。

    比如,铁城系取消了徭役,所有税赋都折合到田亩之中。

    百姓可以直接用粮食缴税,不需要再换成银钱。

    最明显的,就是督察部门一改大周旧例。

    路、府、县都有专门的督察局、科、所等对应部门,直接对铁城民政部督查司负责。

    其他各级官员都要接受监督,不得干预督察独立之责。

    同时,情报司也扩大了,分为外务、内务调查局。

    内务调查局各级部门对军、政系统同样负有监督作用。

    简单的说,你就算手眼通天,逃得了督察部门,也未必躲得过更隐秘的内务调查局。

    地方捕快、衙役裁汰老弱,改成监察、税警、消防三个部门。

    淘汰的武器也留下部分装备这些人。

    铁城的督察部门、内务调查局既然介入了。

    抓一批,杀一批,再罢免一批。

    各地官员老实了。

    随时有强悍的铁锋军撑腰,即便你有些地方背景或者士绅关系,只要犯了错,就没有蹦跶的机会。

    铁城系不承认士绅阶层的特权,有多少田地缴纳多少税。

    想让百姓挂靠吃红利的时代过去了。

    你家的买卖,年交易额过了三十两银子,照样得交商税。

    一开始,还有不少人反对。

    等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地痞恶霸之后,所有人都规矩了。

    即便他们找到折、杨、鲁三位老帅门前,人家也避而不见。

    据小道消息说,鲁志昌的某个侄子都因为逃税,欺男霸女被砍了头。

    更何况其他人?

    铁城系已经有了不错的人才储备,没了地主士绅的支持,照样能治理天下。

    政务学院走出的人才,可比读了十几年书的举人、秀才懂得多。

    西军前些年学着铁城系,把因伤退役的官兵分到乡、镇、村去做基层官吏,效果很不错。

    铁城系接收后,经过两个月的考察,合格的一律承认。

    每年还能收到铁城和老西军的双重伤残补贴。

    四大家族陆续变卖旧式兵甲,给自己稍稍留点,都能吃几辈子。

    他们响应沈麟的号召,旗下的店铺对盐铁的经营维持三到五成利。

    所以,百姓一下子察觉到了。

    铁器价格大降。

    白霜一般的雪花盐,居然才买二十文一斤,比以往的粗盐都便宜。

    盐、铁价格一降,老百姓手里的余钱就富裕了些。

    其他的,如粮食,肉食,布匹等日用零杂的生意空前繁荣了。

    主要还是五十万西军官兵,口袋里的月饷更多了。

    铁城银庄在三个月里开遍了陕西路的每一个县。

    凡是官员、军人,官办企业员工饷银一律通过银庄以存折的方式发放。

    而且,铁城系鼓励这些人带头使用纸币。

    如今的铁城、安定府,澶州、唐州一带,谁还用银子、铜钱?

    就连铁城自己发行的银元、铜钱,年青一代都不稀罕用。

    当然,老一辈习惯成自然,愿意口袋里随时能听着响,这倒没人管。

    沈麟不得不大力推行纸币。

    铁城历五年,沈麟的军费开支就超过了两千万两银子。

    今年,搞不好会攀升到三千万两的新高。

    要是大周的历代先皇知道,多半会吓得从棺材板里蹦出来。

    很简单,他们当政的时候,拥有整个中原江山,国库岁入最好的年景,也不过五百万两!

    军费开支如此巨大,民政支出比这个数目还要高些。

    没办法,各地的建设项目,实在太多了。

    如果完全流通金属货币,世面上得投放多少?

    即便沈麟和铁城系家大业大,也大呼吃不消。

    推行纸币就好了。

    流通的金属货币降低,银庄库存就多,还不怕挤兑。

    同时,杠杆作用将更加有效。

    大笔支出,也代表着巨额回收。

    比如,海军从南美运回来的橡胶和土特产,就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跟长崎岛津家的贸易,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二百万两银子左右。

    五月初,沈麟就组织了一支舰队下南洋。

    顺便给广南的大周军带去了一批具甲、苗刀和破阵弩车。

    一来,希望南军能坚持得更久些。

    二来,沈麟希望跟交织,占城,真腊,爪哇等国家开展海上贸易。

    等航路熟悉后,他不介意派出钢铁舰队去印度,甚至波斯湾一带转一转。

    收编了西军,地盘扩大了,负担也更重了,必须开辟另外的财源。

    海上丝绸之路就不错。

    再说陕西路。

    各项利民政策,渐渐开始落实。

    不少人都向村长,镇长打听。

    咋哪?

    又换皇帝了?

    听到的人都觉得一脑门黑线。

    这年头,大周的老杨家就出现了好几个皇帝。

    不过,咱们现在跟着沈大都督混了。

    再也不需要为混乱的年号发愁了。

    “刘叔,额们没换皇帝,就换了个大都督!”

    “呃,他跟皇帝也没啥区别!”

    “没有他,您家的徭役能减免?税赋能少那么多?”

    “雪花盐,农具都便宜啦。”

    “可羊价也上涨了,您老人家今年可赚着了。”

    刘老疙家就三亩薄田,很难养活一家子人。

    好在,三个儿子饥一顿饱一顿总算拉扯大了,正愁说不着婆姨呢。

    前几年,西军占了河套跟河西走廊。

    老实巴交的刘老疙一合计,历朝历代,有几支大军能拓土几千里的?

    没说的,跟着混总没错。

    于是,老大、老二都报名参军了。

    最近,两儿子来信说,军队整编了,饷银也提高了。

    老大还当上了排长,管着几十个兵呢!

    这下子,十七岁的老三眼红了,天天吵着要当兵去

    这哪行呢?鹿鸣野的一品寒士